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丨15届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徐艳枫:坚持理想,坚守信念

2015-07-09 复旦研究生



一个把自己的求学生涯始终奉献给同一个专业的人,心中会贮藏着多少的热爱?从复旦大学2015届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校优秀学生干部、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徐艳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线索。




相信水滴石穿:细微的改变与坚持的意义

徐艳枫的专业领域是儿童保护,其关心、服务的对象包括被虐待、被疏忽的儿童,重点则始终落脚在如何支持和帮助他们。由于国内做这方面研究的人太少,徐艳枫认为现在国内的儿童保护领域,从政策保障到机构职能,都有很多缺位之处。也正因为此,诸如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自杀、南京儿童医院婴儿死亡等事件折射出的现实意义才让人感到尤为沉重。基于对现实的巨大关怀,以及对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时刻关心,徐艳枫不断用自己的努力来探索可以被改变的空间


在带队赴复旦大学对口扶贫县云南省永平县,开展儿童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支持的相关调研时,徐艳枫就发现儿童艾滋病感染者可以接收到的社会支持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感染者周围的人对于他们一开始都十分惧怕,不论如何科普都还会担心被传染。在永平县调研实践的过程中,徐艳枫深刻地认识到课本上所说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接纳、真诚、同理、不批判、不评价’”的意义。如果要追寻这世界上的大爱,每个人就都需要用真诚的心,感受彼此的喜怒哀乐,接纳完整的他人和完整的自己,并不对自己和他人做价值判断。在自我感悟的过程中,她也发现通过社工的教育过程,她想要去更多地了解地方上忽略的问题,通过专业的角度和方式来帮助他们发声。


当然,直面更多的现实,就会经常和无力感相伴。每当有这样的负面情绪袭来,徐艳枫总是相信每一点的改变都远好过什么也不做。她在本科时就曾经举办过同性恋人群的讲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到了愿意现身讲解的人,这在当时既要瞒着学校,又要承担各方面的压力,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弱势人群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理解;她在实习过程中,去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为白血病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关怀;她的论文《如何减少厕所性侵?建筑社会工作视角下预防性设计》、《动态充权与小组发展过程的关系——以智障人士幸福度提升小组为例》等,都充满了现实意义与关怀


支持她始终不懈地做下去的信念就是,凡事效果不会马上出现,越是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就越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




秉持永恒大爱:为“社会工作”正名从本科就开始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徐艳枫,坦诚社工是一个很少被别人了解的专业。大多数人不仅不了解,甚至也不愿意多做了解。在很多人心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很模棱两可的:有的人认为“社工”等于“义工”和“志愿者”,有的人则认为“社工”的工作就是居委会大妈干的活儿,也有的人觉得“社工”和心理学、社会学是等同的。徐艳枫七年来深知周遭的看法,毕竟入校时大部分同学都是被调剂来的。但是对于徐艳枫而言,社工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读着读着,她发现这个专业很有趣,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实践,又有理论,而且其实践和理论中间有着明显的良性循环。有别于很多纯理论的研究,社工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专业,是需要最终返回到服务当中的。带着对社工的深刻理解与挚爱,也带着对整个社会工作全过程的强烈兴趣,徐艳枫决定在离开复旦校园后出国深造,去马里兰大学攻读社会工作的博士学位。她说学成归来时,不仅是自己要回来,也要把好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带回来,毕竟社工是一个很新的专业,跟国外差距也比较大,所以她希望国内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被自己的力量所推动。哪怕自己力量并不大,但水滴石穿,总会有效果。在这样的信念的督促下,她会继续做研究,把社工当做一生的事业,不断发扬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促境”,让大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



新征程的起点:“复旦毕业生”

即将从复旦毕业的徐艳枫,将带着闪耀的荣誉和成绩远赴大洋彼岸。她会反复拷问自己,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找到了复旦带给她的最大的财富,那就是“社会责任、理想与担当”。她在周围师长和同学身上感受到的,是人要有“诗和远方”,所以她直言,不会只看到毕业后马上要做什么工作,要赚多少钱,而是要把目光放得再长远一点。她专门提及的是,研会的同学和老师让她感到深深归属感,她永远不会忘记大家一起拼搏,共同进步的日子。因为在这短短的几年间,大家在复旦校园里曾经一起约定,遇到困难也不能退缩,始终要有信念,将毕业作为新征程的起点



撰稿:姚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