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15届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徐艳枫:坚持理想,坚守信念
一个把自己的求学生涯始终奉献给同一个专业的人,心中会贮藏着多少的热爱?从复旦大学2015届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校优秀学生干部、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徐艳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线索。
徐艳枫的专业领域是儿童保护,其关心、服务的对象包括被虐待、被疏忽的儿童,重点则始终落脚在如何支持和帮助他们。由于国内做这方面研究的人太少,徐艳枫认为现在国内的儿童保护领域,从政策保障到机构职能,都有很多缺位之处。也正因为此,诸如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自杀、南京儿童医院婴儿死亡等事件折射出的现实意义才让人感到尤为沉重。基于对现实的巨大关怀,以及对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时刻关心,徐艳枫不断用自己的努力来探索可以被改变的空间。
在带队赴复旦大学对口扶贫县云南省永平县,开展儿童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支持的相关调研时,徐艳枫就发现儿童艾滋病感染者可以接收到的社会支持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感染者周围的人对于他们一开始都十分惧怕,不论如何科普都还会担心被传染。在永平县调研实践的过程中,徐艳枫深刻地认识到课本上所说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接纳、真诚、同理、不批判、不评价’”的意义。如果要追寻这世界上的大爱,每个人就都需要用真诚的心,感受彼此的喜怒哀乐,接纳完整的他人和完整的自己,并不对自己和他人做价值判断。在自我感悟的过程中,她也发现通过社工的教育过程,她想要去更多地了解地方上忽略的问题,通过专业的角度和方式来帮助他们发声。
当然,直面更多的现实,就会经常和无力感相伴。每当有这样的负面情绪袭来,徐艳枫总是相信每一点的改变都远好过什么也不做。她在本科时就曾经举办过同性恋人群的讲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到了愿意现身讲解的人,这在当时既要瞒着学校,又要承担各方面的压力,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弱势人群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理解;她在实习过程中,去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为白血病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关怀;她的论文《如何减少厕所性侵?建筑社会工作视角下预防性设计》、《动态充权与小组发展过程的关系——以智障人士幸福度提升小组为例》等,都充满了现实意义与关怀。
支持她始终不懈地做下去的信念就是,凡事效果不会马上出现,越是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就越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坚持。
即将从复旦毕业的徐艳枫,将带着闪耀的荣誉和成绩远赴大洋彼岸。她会反复拷问自己,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找到了复旦带给她的最大的财富,那就是“社会责任、理想与担当”。她在周围师长和同学身上感受到的,是人要有“诗和远方”,所以她直言,不会只看到毕业后马上要做什么工作,要赚多少钱,而是要把目光放得再长远一点。她专门提及的是,研会的同学和老师让她感到深深归属感,她永远不会忘记大家一起拼搏,共同进步的日子。因为在这短短的几年间,大家在复旦校园里曾经一起约定,遇到困难也不能退缩,始终要有信念,将毕业作为新征程的起点!
撰稿:姚旭